top of page

大量外勞輸入 衝擊本地基層就業 工會促及時檢討調整 確保本地優先就業工資合理增長

  • 作家相片: EEEGU
    EEEGU
  • 3月22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
已更新:3月24日

(2025.03.23)--




政府自2023年起透過多項行業計劃擴大輸入外勞,建造、運輸及院舍護理業,截至今年1月,合共批出近2.4萬個配額。另外,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」推行一年半更批出配額達5.1萬個,涵蓋侍應、收銀、售貨、保安員及洗碗工等較低技術工種, 不少為原定26個不能輸入的工種。


大半年來,不少本地工友都反映就業困難,工資受壓,收入減少,對政府無節制輸入外勞表示不滿。因此,工聯會在3月23日舉行飲食業、建造業及保安業聯合記者會,反映本地工人的就業問題,並敦促政府及時檢討調整計劃,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和工資合理增長。


超過七萬五千名外勞湧港,衝擊本地基層就業


工聯會理事長、立法會議員黃國指出,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「解凍」26個職業類別及低技術職位輸入外勞。香港經濟仍然疲弱,外勞大舉湧港,已損害本地就業。在51,000名優化計劃外勞中,飲食業佔最多,超過2萬人。過去幾個月,陸續收到建造業、飲食零售等服務行業工友的投訴,尤其是年長、兼職工友,都反映僱主輸入外勞後「唔夠工開」,甚至無工可返,收入減少,較多雙職婦女任職的侍應更是重災區。事實上,有連鎖米線店向傳媒透露,9間分店獲准輸入50 名外勞,月薪13,000元包食宿,已毋須再聘請兼職。一宗個案,估計已打爛百名本地兼職員工的飯碗。


工聯會副理事長、權益委員會主任丘燿誠強調,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,自優化計劃2023年9月推出,「餐飲服務業」及「零售業」的失業率,由4.4%及3.5%升至2025年2月的5.0%及3.9%,遠較整體失業率3.2%為高,政府亦承認,餐飲、運輸、建造業等行業近期有相對明顯的升幅。而「零售、住宿及膳食服務」的工資中位數,則一直停滯在1.6萬元水平。


建造、飲食等輸入外勞較多行業,以及年紀較大、兼職工友受影響最大


全港餐飲服務有22萬從業員,在優化計劃下,單是廚師及初級廚師崗位已輸入近13,000人,侍應則有8,100人。據了解,有連鎖中式酒樓近期正為出品部申請輸入800名外勞。本會名譽會長郭宏興指出,以往一段時間,飲食業個別工種的確出現人手短缺,但如今已演變成本地工友無工開,十分不理想。就中式酒樓而言,有不少工友以散工形式工作,自從輸入外勞後,一些酒樓食肆「求其補幾日」就叫本地工友 「起身」,留低的基本上都要凍薪。他認為,作為主力的本地工人如果失去就業穩定和安全感,投入度必然降低,影響質素,本地飲食業發展以至香港的吸引力、競爭力都會削弱,「並非有冇工開咁簡單」,促請政府認真檢討外勞計劃,勿讓業界從業員的怨氣累積。


點心師傅余生透露,現時不少公司大量輸入外勞,不少崗位被外勞取代。而外勞往往因為受制於來港時付出了不少中介費,加上他們希望來港工作「搵錢」的決心,因而在公司那怕受到不當的工作要求﹐在工作量和工作時數都超過本地工人也只能無奈接受。當公司以相同或低於本地工人的價錢請外勞,而外勞的產出又超過本地工人的時候,本地工人的情況自然岌岌可危。當本地工人被以相同的要求工作時,工友只有接受,當不接受時僱主便可以以外勞隨時取代本地工人,直接削弱本地師傅議價能力。


除了餐飲業外,保安、清潔及建造行業亦反映本地工人搵工難,被壓價等等問題。


工會促請及時檢討調整計劃,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和工資合理增長


工會在記者會上提出四項建議,促請政府檢討外勞計劃:

1、特區政府應就不同行業實際就業情況,及時檢討調整輸入外勞計劃,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和工資合理增長;

2、全面檢討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」,為不同行業工種設立外勞上限和分批實施計劃。對失業情況嚴重、工資收入受壓的行業和工種,凍結並逐步削減輸入外勞名額;

3、加強監督。定期公開輸入外勞的企業資料,諮詢受影響的行業工會意見,確保外勞薪酬不低於本地行業工資中位數,防止外勞計劃被濫用;

4、香港勞動參與率偏低,應積極推動就業優先政策,採取更多具針對性的鼓勵就業措施,充分發掘和釋放本地潛在龐大的勞動力;



bottom of page